了解冬虫夏草
请稍候...
《中华本草》中关于冬虫夏草的收录
发布时间:2015-07-06
摘要:冬虫夏草入药,始载于《本草从新》,曰:“四川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县)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
菌类植物
 
麦角菌科

冬虫夏草 dongchongxiacao

                《本草从新》

[异名]夏草冬虫《黔囊》,虫草《本草问答》,冬虫草(甘肃)。

[品种考证]冬虫夏草入药,始载于《本草从新》,曰:“四川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县)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纲目拾遗》对其记载尤详:“夏草冬虫,出四川江油县化林坪,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趺六足,脰以上绝类蚕,羌俗采为上药。”并引《七椿园西域闻见录》云:“夏草冬虫生雪山中,夏则叶歧出类韭,根如朽木,凌冬叶干,则根蠕动化为虫。”又引《柳崖外编》云:“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综合上述文献对其形态的描述和产地、生境的记述,并参照《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可以确定,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冬虫夏草菌及其寄生的复合体是传统的药用冬虫夏草。然《纲目拾遗》又载:“《四川通志》云:冬虫夏草出里塘拨浪工山,性温暖,补精益髓。”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此处所说的冬虫夏草,是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 zang,hu et liu,为川西以及滇东北一带所用的冬虫夏草代用品,说明古代所用冬虫夏草,存在异物同名问题。

[来源] 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幼虫体(菌核)的复合体。

[原植物]  冬虫夏草菌 cordyceps sinensis(berk . )sacc . [sphaeria sinensis berk.]

子座单个,罕2~3个从寄主前端发出,全长4~11cm,长棒形或圆柱形,基部粗1.5~4mm,向上渐细。头部近圆柱形,褐色,初期内部充实,后变中空,长1~4.5cm,粗2.5~6mm,尖端有1.5~5.5mm的不孕顶部。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内,椭圆形至卵形。子囊多数,细长,产生在子囊壳内。每个子囊内具有子囊孢子,通常1~3个,少数为4个或更多,长线形,有多数横隔,不断裂为小段,大小160~470μm×5~6.5μm。

生于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等的幼虫体上,常见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上,尤多见于具有积雪、排水良好的高寒草甸。分布于甘肃、青海、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培育要点]生物学特性 冬虫夏草为兼性腐生菌,以鳞翅目蝙蝠蛾科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为寄主,染菌致病幼虫冬季潜入土中,死亡后虫体上形成菌核,翌年春季在较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虫体头部生长出有柄棒状棕色的子实体。

培育技术(1)菌种分离 采新鲜虫草菌核,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后用解剖刀分成小块,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10g,葡萄糖40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鸡蛋黄1g,维生素b1溶液20ml,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置于24~26℃温度条件下,约15日可发出形似青霉的虫草菌。

(2)蝙蝠蛾幼虫的饲养与接菌  蝙蝠蛾幼虫喜食含淀粉较丰富的山高粱及珠芽蓼,首先应用该种饲料大量饲养蝙蝠蛾幼虫,在28~30℃条件下幼虫化蛹变为成虫,在幼虫变蛹之前,向虫体喷洒虫草菌,染病幼虫死亡后,在继续培养即可生长出虫草。

除人工培养虫草外,现还有采用液体深层培养的方法,获得菌体入药。斜面菌种培养基用玉米粉、蔗糖、琼脂各20g,加入水1000ml,自然ph值,在25℃下约7日即可转接一级摇瓶。摇瓶和发酵罐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取汁)、蔗糖2%、蛋白胨1%、酵母粉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摇瓶培养用500ml三角瓶装培养基100~150ml,接入斜面菌种,在摇床培养,每分钟150转,于25℃下振荡4日即可长好,可继续用1000ml或5 000ml三角瓶扩大培养至需用液量,即可转入发酵罐培养。用500l发酵罐,投料300l,接种量10%,温度24~26℃,罐压29.4~49.1kpa(0.3~0.5kg/cm2),搅拌速度每分钟180转,用菜籽油消泡,培养90~120小时,见菌丝浓度不再增加,即可终止发酵。冬虫夏草菌体发酵液,置于浓缩罐内,其真空浓度为77.1~79.8kpa(580~600mmhg),蒸发量为每小时300kg,温度60~62℃,真空减压浓缩至原液体积的1/5左右,浓缩完毕,将提取物制成膏或胶囊入药。

[采收加工]  野生虫草于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溶化、子座多露于雪面时采集。过迟则积雪溶化,杂草生长,不易找寻,且土中的虫体枯萎,不合药用。找到后,挖出虫体及子座,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烘干或晒干;人工培养虫草待子座长成后采收,晾干即成。

[药材及产销]  冬虫夏草cordyceps 主要产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以四川产量最大。销全国各地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由虫体及从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表面深棕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单生,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3m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顶端有一不育部分;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淡。

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子座短小者为佳。

显微鉴别  子座头部横切面:子囊壳大部陷入子座内,先端突出于子座之外,大小为250~280μm×90~150μm,每一个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的子囊,大小为120~160μm×2.5~4μm,子囊内有数个具有横隔膜的子囊孢子。

  

 

冬虫夏草

(1)   全形,上部为子座,下部为已毙幼虫
       (2)   子座横切面,示子囊壳
       (3)   子囊壳放大,示子囊
       (4)   子囊放大,示子囊孢子

 

[化学成分]  冬虫夏草含粗蛋白25.32%[1],其水解所得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serine)、组氨酸(histidine)、甘氨酸(glucine)、苏氨酸(threonine)、精氨酸(arginine)、酪氨酸(tyrosine)、丙氨酸(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e)、蛋氨酸(methionine)、缬氨酸(va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鸟氨酸(ornithine)、赖氨酸(lysine)[2]。还含脂肪8.4%,其中含饱和脂肪酸(硬脂酸)13.0%、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占31.69%,β-亚油酸占68.13%)82.2%[3]。又含虫草酸(cordycepic acid)[4]即是d-甘露醇(d-mannitol)[5],维生素a、c[2],b12[6],烟酸(nicotinic acid)、烟酰胺(nicotinamide)[2],麦角甾醇(ergosterol)、尿嘧啶(uracil)、腺嘌呤(adenine)、腺嘌呤核甙(adenine nucleoside)[7],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5α,8α-epidioxy-5α-ergosta-6,22-dien-3β-ol)、胆甾醇软脂酸酯(cholesterylpalmitate)[8]及水溶性多糖即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系由d-半乳糖(d-galactose)与d-甘露糖(d-mannose)各1mol所组成[9]。还含多种微量元素,以磷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钠、钾、钙、镁、铝、锰、铁、铜、锌、硼、镍等[2,10]。预试还含生物碱[2]。近从子座部分除分得大量氨基酸和甘露醇外,还分得次黄嘌呤核甙(hypoxanthine nucleoside)、胸腺嘧啶(thymine)、尿嘧啶及含有少量鸟嘌呤(guanine)的次黄嘌呤(hypoxanthine)混合物;从虫体除分得大量氨基酸和甘露醇外,还分得次黄嘌呤、鸟嘌呤、腺嘌呤和腺苷(adenosine)[11]

[药理] 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虫草及虫草菌浸剂可明显增加小鼠脾重,并拮抗泼尼松龙(强的松龙)与环磷酰胺引起的脾重减轻。脾重增加的机制可能是促进脾脏dna的生物合成,增加核酸与蛋白质含量,促使脾细胞增殖[1~3]。虫草及虫草菌浸剂还可使小鼠胸腺萎缩,并加重泼尼松龙与环磷酰胺引起的胸腺萎缩[1,3],但停药14日后,萎缩的胸腺即恢复正常[4]

虫草和虫草菌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增加[5,6]。并可明显提高小鼠血中胶体炭粒廓清速度[6]。虫草多糖能对抗可的松引起的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降低[7]

使用虫草菌或虫草多糖的小鼠,血清igg含量明显增加[2,7]。小鼠灌服虫草菌粉混悬液,可使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血清半数溶血值明显提高,说明虫草菌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抗体igm的水平[2,8],有促进体液免疫的功能。但也有报道认为冬虫夏草稀醇提取物对于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生成、对b淋巴细胞rac-玫瑰花结的形成并无明显影响[3]。另有报道虫草及虫草菌对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抑制状态小鼠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认为对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9]

虫草或虫草菌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抑制小鼠脾细胞对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10,11];对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也有抑制作用[9];可显著延长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4,12~14];减少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活性e花结(ea)形成率[4,15]。虫草菌在体外能增强cona诱导的小鼠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功能,在体内显著增强自发性抑制性t淋巴细胞(sts)功能,提示它是选择性作用于ts细胞而发挥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11]。但也有报道表明虫草或虫草菌对细胞免疫功能可有增强作用。家兔灌服虫草或虫草菌可使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9]。虫草稀醇提取物可明显提高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e-玫瑰花结的形成百分率,拮抗泼尼松龙及环磷酰胺引起的脾脏t淋巴细胞e-玫瑰花结的形成百分率减少[3]。虫草多糖腹腔注射对可的松、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降低有对抗作用[7]。灌服虫草水剂虽可使正常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但无论口服或皮下注射均不能对抗正常及带瘤动物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降低[16]

虫草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增强小鼠体内、外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抑制肺瘤克隆形成,并能部分对抗环磷酰胺对小鼠nk活性的抑制作用;在体外能增强人nk活性[17]

关于冬虫夏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论不尽一致。其原因除由于虫草来源、制备方法、动物品系及检测手段有所不同以外,也应注意到: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是在给正常动物用药或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荷瘤动物模型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有些实验是在皮肤移植处于免疫增强的动物模型上进行的,或是用酵母多糖激发吞噬反应,用丝裂原或同种异体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背景状态不同,虫草显示了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因此,虫草对免疫功能是调节性影响,有使免疫功能增强或减弱的双相调节作用[18]

2. 抗癌作用  虫草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可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存期,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种多糖[19]。虫草醇或水提取物腹腔注射或灌服对小鼠肉瘤s180、lewis肺癌、小鼠乳腺癌(ma757)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小鼠白血病(l615)和小鼠肝癌(hepat)则无效[20]。虫草醇提取物对小鼠诱发的前胃鳞状上皮增生虽无治疗作用,但可减少其癌变的发生率[21]。虫草及虫草菌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可有效抑制小鼠实验性lewis肺癌[22];也可抑制小鼠肉瘤s180,两者均可增强环磷酰胺的抗癌作用,但只有虫草水提取物则无此作用[16]。虫草水提取物在体外可提高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nk活性,在1.56~25mg/ml范围内,呈剂量-效应依赖性。同时发现虫草可促进淋巴细胞表面cd16 抗原的表达,提高与k562细胞的结合率。认为虫草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用于急性白血病治疗以提高nk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23]

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虫草水浸剂对离体蛙心、在体蛙心及兔离体心脏均呈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但心输出量却显著增加。迷醉犬静注浸剂(1:1)0.5~1ml/kg,降压明显,呼吸反射兴奋。但腹腔或肌内注射,对血压无影响。初步认为静注引起的降压可能系由于粗制剂所致的非特异性反应的结果[24]

虫草醇提取物可明显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也能对抗毒毛旋花子甙g所致豚鼠心律失常[25]。虫草菌醇提取物皮下注射可明显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增加小鼠心脏和脑组织营养性血流量[26]。凉山虫草和冬虫夏草水浸剂腹腔注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27]。虫草菌醇提取物和发酵液静脉注射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心肌缺血;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小鼠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耗氧增加[28]

4. 对平滑肌的作用  虫草和虫草菌煎剂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均有明显扩张作用[29]。虫草和虫草菌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对乙酰胆碱所致豚鼠哮喘有平喘作用;可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提示有祛痰作用[30]。虫草浸剂对兔离体回肠呈抑制作用,对豚鼠离体肠管抑制作用较弱,对未孕离体豚鼠子宫也有抑制作用[29]。凉山虫草水浸剂和虫草一样,均能扩张豚鼠气管平滑肌和兔耳血管[27]

5.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虫草或虫草菌水提取物可使雄性小鼠空腹血糖升高,但对饱食小鼠或雌性小鼠血糖则无明显影响。

小鼠口服虫草或虫草菌粉均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但皮下注射水提取物则无效[31]。虫草或虫草菌醇提取物皮下注射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正常小鼠血清胆固醇也有降低作用[32]。虫草菌醇提取物皮下注射可降低正常小鼠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26]

虫草和虫草菌水提取物在体外能促进大鼠红细胞糖酵解途径生成atp;促进大鼠肝细胞甘酸激酶(adk)活性,催化adp转化为atp和amp;激活小鼠肌肉胞浆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使adp接受cp能量生成atp[33]

6.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去势雄性大鼠灌服虫草或虫草菌丝体煎剂,连续6日,可明显增加精囊腺重量,表明两者均有雄性激素羊作用[29]。小鼠灌服虫草煎剂,对正常雄性小鼠的生育力未见明显影响,但对已摘除睾丸后的小鼠精液囊有增重作用,还能拮抗己烯雌酚使幼鼠子宫增重的作用。表明虫草有雄激素样作用和抗雌激素样作用,有调节性功能紊乱恢复到正常的作用[34]

7. 抗炎作用  虫草和虫草菌煎剂腹腔注射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足蹠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35]。对二甲苯和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有抑制作用[26,31,36]。虫草和虫草菌水提取物皮下注射对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31]。发酵虫草菌粉、水提取物和醇沉物灌服,能明显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蹠肿胀[37]

8. 对肾功能的影响  虫草煎剂灌服可减轻庆大霉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延迟实验大鼠蛋白尿的出现,使血尿素氮上升幅度减慢,尿中溶菌酶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胺酶(nag酶)均低于对照组[38],其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肾小管细胞溶酶体毒性损伤、保护细胞膜na 、k -atp酶和减少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有关[39]

9. 镇静作用  虫草和虫草菌煎剂腹腔注射均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虫草菌的作用强于虫草,两者均能明显延迟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提示有镇静作用[29]。虫草菌醇提取物也有明显镇静作用,但在接近中毒剂量下,未见翻正反射消失,故认为并无催眠作用[26]

10. 抗惊厥作用  虫草菌醇提取物皮下注射可对抗烟碱引起的小鼠强直性惊厥,减少死亡率,对番木鳖碱引起的惊厥,虽可延长惊厥发生的潜伏期,但不减少死亡,对咖啡因和戊四唑引起的惊厥则无对抗作用,也不能对抗电休克惊厥[26]

11. 抗菌作用  虫草煎剂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40]。对结核杆菌的作用报道不一,多数认为虫草醇浸剂有抑制作用,抑菌浓度为1:4000~1:100000之间[41];煎剂浓度在1:100~1:10000时无抑菌作用[42]

12. 其他作用虫草及虫草菌水提取物不论肌注或灌服,对60coγ线照射所致小鼠血小板减少及脾脏萎缩有明显保护作用,电镜观察也证实了此结果[43]

虫草和虫草菌煎剂在体外能提高小鼠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和抑制脂质化过氧化物(lpo)的生成,虫草菌尚能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虫草菌煎剂灌服也能提高小鼠肝组织sod的含量[44]。虫草菌粉在体外对大鼠、小鼠脑内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呈显著抑制作用[45]。上述结果提示本品有抗衰老作用。虫草菌还有抗突变作用[46]

13. 毒性虫草毒性低,小鼠腹腔注射虫草浸提液5g/kg,没有死亡,10~20g/kg则部分死亡。中毒症状是先抑制后兴奋,随即因痉挛和呼吸抑制而死亡[24]。小鼠腹腔注射虫草水提取物ld50为27.8 g/kg[29],皮下注射则为38.0 g/kg。小鼠腹腔内注射虫草菌水提取物ld50为17.9 g/kg,皮下注射则为17.1 g/kg[31]。亦有认为虫草菌水煎剂毒性比虫草小[29]。虫草菌醇提取物给小鼠静注ld50为24.5 g/kg,腹腔注射为35.2 g/kg[26]。凉山虫草的毒性低于冬虫夏草,小鼠腹腔内注射浸剂ld50为24.26g/kg,后者为19.46g/kg,长期毒性试验未见明显异常[27]。小鼠灌服虫草或虫草菌耐受量均在45 g/kg以上[36]。小鼠皮下注射虫草多糖100mg/kg,连续14日,未见明显毒性[7]。家兔灌服虫草菌水提取物10g/kg,连续3个月,对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及各重要脏器均无明显毒性作用,对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均无明显影响,提示对机体无明显致突变作用[47]。虫草菌粉1.25~5g/kg给孕大鼠灌服,对其受孕、着床、吸收、活胎数与对照组无差别,胎鼠全部成活,胎鼠体重、体长和尾长于对照组亦无明显差异[48]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泥土。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霉,防蛀。

[药性]  味甘,性温。归肺、肾经。
       1.《本草从新》:“甘,平。”
       2.《药性考》:“味甘,性温。”
       3.《本草再新》:“有小毒。入肺、肾二经。”
       4.《现代实用中药》:“味甘、酸,性平。气香。”
       5.《中国药用真菌》:“性温,味甘,后微辛。”

[功能与主治]  保肺气,实腠理,补肾益精。主治肺虚咳喘,劳咳痰血,自汗,盗汗,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1.《本草从新》:“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咳。”
       2.《药性考》:“秘精益气,专补命门。”
       3.《柑园小识》:“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
       4.《纲目拾遗》:“潘友新云治膈症,周兼士云治蛊胀。”
       5.《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肺结核、老人衰弱之慢性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自汗等;又用于贫血虚弱遗精,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症。”

[应用于配伍]  用于咳喘。冬虫夏草善补肺肾之气而止咳喘。治肺虚咳喘,或肺肾两虚,咳喘不已,呼长吸短者,常与人参、胡桃肉等同用,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若肺虚阴亏,劳咳痰血,常与阿胶、麦冬、川贝母等同用,以补肺养阴,化痰止咳。

用于自汗,盗汗。冬虫夏草补肺气以实腠理而止汗。治阳虚自汗不止,可用本品做菜肴常食;如配黄芪、人参、白术等同用,则益增止汗之效。若阴虚盗汗,可配生地黄、熟地黄、黄芪等同用,以滋阴益气而止汗。

用于肾气不足,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冬虫夏草能秘精益气,专补命门。如配以菟丝子、潼蒺藜、巴戟天等同用,可增强补肾秘精之效。

1. 《柑园小识》:“与雄鸭同煮食,宜老人。”

2.《抗癌中药的临床效用》:“用于肺气不足,脾肾两虚的中晚期肺癌、纵膈肿瘤,症见咳嗽,胸闷气急,动则气促,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等,常与黄芪、蜀羊泉、海蛤壳、胡桃肉等配合应用;对肺癌出现久咳虚喘,咯血胸痛等,常与仙鹤草、麦冬、山海螺、象贝母等配合应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或与鸡、鸭炖服。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慎用。

[附方]
        1、治肺结核咳嗽、咯血、老年虚喘冬虫夏草30g,贝母15g,百合12g。水煎服。
        2、治肾虚腰痛  冬虫夏草30g,枸杞子30g。黄酒2斤,浸泡1周。每次1小盅,日服2次。
        3、治贫血,病后虚弱,阳痿,遗精   黄芪30g,冬虫夏草15g。水煎服。(1-3方出自《河北中草药》)
        4、治病后虚损夏草冬虫三五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纲目拾遗》)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慢性肝炎   口服冬虫夏草菌丝胶丸,每丸0.25g,每日服3次,每次5丸,连服3个月为全疗程。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结果对ttt及gpt的有效率达75%,且具有抑制γ球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的作用[1]

2、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口服人工虫草菌每日6g,分2次服,30日为1疗程,共治18例,结果肾功能好转率为44.4%至50%,贫血改善率为33.3%至38.9%,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者占50%-80%[2]

3、治疗高血压  将人工虫草菌丝制成的胶囊,每次4粒(每粒250mg),每日3次口服,连服30日,治疗观察16例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4例,继发性高血压12例。结果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2.5%。观察表明:本品降压作用无论对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均有效,其降压疗效受高血压病程的长短、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及合并症的影响[3]

4、治疗变应性鼻炎  虫草菌丝冲剂,每日3次,每次6g,饭后开水冲服,4周为1疗程。儿童或个别阴虚患者酌减。共治疗43例,其中肺气虚型23例,阴阳两虚型17例(肺阴虚兼肾阳虚3例,肺气虚兼肾阴虚14例)。结果:显效26例(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占60.5%;有效14例(明显改善),占32.5%,总有效率93.0%。对照组50例用气管炎菌苗皮下注射,每周2次,首次0.3ml,以后每次递增0.1ml,至1ml即为维持量。结果:显效24例,占48.0%;有效22例,占44.0%,总有效率92.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t=0.183,p>0.5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亦无显著差异,x2=1.445,p>0.1。虫草菌冲剂对鼻贴膜水肿与苍白的疗效较好,共治疗29例,有23例(占79.3%)患者自觉精神好转,体质增强。30例易上感者中27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说明本药确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强壮滋补作用。副作用小,部分患者有口干,偶有胃肠不适[4]

[药论]

        
1.论冬虫夏草的性能  王学权:“冬虫夏草,具温和平补之性,为虚疟、虚痞、虚胀、虚痛之圣药,功胜九香虫。凡阴虚阳亢而为喘逆痰嗽者,投之悉效,不但调经种子有专能也。”(《重庆堂随笔》)

2.论用冬虫夏草治虚劳之宜忌  张山雷:“冬虫夏草,始见于吴氏《本草从新》,称其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嗽。近人恒喜用之,皆治阴虚劳怯,咳嗽失血之证,皆用吴氏说也,然却未见其果有功效。《四川通志》明谓之温暖,其说甚是。又称其补精益髓,则盛言其功效耳,不尽可凭也。此物补肾,乃兴阳之作用,宜于真寒,而不宜于虚热。赵氏又引《文房肆考》,称孔裕堂之第患怯而汗大泄,盛夏密室犹畏风寒,以此和作肴馔,食之而愈,则此之怯症,洵是真寒之证,大汗亡阳,而常畏寒,本是当用参、附者,乃冬虫夏草能愈之,其温补又可知。此种虚劳,恰与阴虚劳怯咳嗽痰红之相火上凌者相反,乃吴氏竟谓其止血化痰已劳嗽,遂使今人如法施治,而相火愈肆,甚至咳愈甚而血愈多,不于釜中注水,而但于釜底添薪,苟其阴血未枯,则泛溢沸腾,不尽不止;若果津液已竭,惟有燔灼成灰而已。(《本草正义》)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汤腾汉.中国药学会志,1947,3(1):1

[2]    郭锡勇,等.中草药,1990,21(3):109

[3]    刘寿山,等.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26

[4]    chatterjaer,etal.j am pharm assoc,1957,46:114

[5]    sprecherm,etal.j org chem 1963,28:2490

[6]    孙志琳.四川医学院学报,1959,(2)

[7]    吕瑞锦.药学通报,1981,16(9):567

[8]    肖永庆,等.中药通报,1983,8(2):32

[9]    宫崎利夫,等.chem pharm bull,1977,25(12):3324

[10] 杨跃雄,等.中草药,1987,18(6):259

[11] 徐文豪,等.中药通报,1988,13(4):226

药理

[1]    陈道明,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42

[2]    林培英,等.中成药研究,1987,(9):45

[3]    刘耕陶,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0):622

[4]    黄明明,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8,17(5):329

[5]    张淑兰,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50):45

[6]    崔元贵,等.中草药,1982,13(3):113

[7]    臧其中,等.中草药,1985,19(7):306

[8]    许维桢,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48

[9]    唐荣江,等.中草药,1986,17(5):214

[10] 林素文,等.中成药研究,1987,(12):22

[11] 汪道武,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8,17(5):332

[12] 陈燕平,等.中药通报,1983,8(5):33

[13] 黄明明,等.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6,7(2):83

[14] 黄明明,等.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4,5(2):85

[15] 周学优,等.中成药研究,1986,(9):27

[16] 杜德极,等.中药通报,1986,11(7):435

[17] 徐仁和,等.湖南医学院学报,1988,13(2):107

[18] 祝希媛,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8):485

[19] 丁瑞,等.北京医学,1981,3(6):364

[20] 姜平,等.青海医药,1982,(3):23

[21] 林培中,等.中华肿瘤杂志,1984,6(5):335

[22] 张淑兰,等.中药通报,1987,12(2):117

[23] 刘超,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67

[24] 张士善,等.药学学报,1958,6(3):142

[25] 梅其炳,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0):616

[26] 包天桐,等.中草药,1983,14(5):224

[27] 李吉珍,等.中药材,1990,13(3):34

[28] 楼雅卿,等.中草药,1986,17(5):209

[29] 张士善,等.医学通报,1981,16(3):139

[30] 王勤,等.中药通报,1987,12(11):682

[31] 唐荣江,等.中草药,1985,16(11):489

[32] 包天桐,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6):352

[33] 张家俊,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207

[34] 王勤,等.广西中医药,1990,13(6):282

[35] 李常春,等.福建医药杂志,1983,5(5):311

[36] 赵一,等.广西中医药,1984,7(1):48

[37] 谢强敏,等.中国药理通讯,1992,9(3):4

[38] 田劲,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3):142

[39] 郑丰,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88

[40] 郑飞武,等.中华医学杂志,1952,38(4):315

[41] 郑子颖,等.中华医学杂志,1962,48(1):32

[42] 穆志平,等.中华结核病杂志,1959,7(1):51

[43] 刘晓平,等.中药通报,1988,13(4):236

[44] 刘友尧,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3(2):124

[45] 佘敏.中草药,1991,22(5):218

[46] 金玉生,等.癌变、畸变、突变,1991,3(2):124

[47] 黄银妹,等.中成药研究,1987,(10):24

[48] 金爱华,等.中草药,1987,18(7):333

现代临床研究

[1]    周良楣,等.山西中医,1985,(3):42

[2]    刘慰祖,等.中成药研究,1985,(8):19

[3]    朱苏虹,等.山东中医杂志,1990,(5):19

[4]    庄金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43

 

 

 

"));
网站地图